老母鸡“抱窝”在城市里不常见。
在农村司空见惯,特别是上世纪6、70年代农村家家户户养鸡,多的十几只,少的四五只。
那时,人们生活不富裕,没有菜市场、超市,鸡蛋供应全凭自家鸡下蛋,用自家母鸡“抱窝”孵化小鸡、优化种群,是每家的惯用做法。
每年三四月份是老母鸡“抱窝”的最佳季节。
俗话说:三月老鸹四月雀,也就是说飞禽类在三四月份孵化小生命。
鸡,虽不属于飞禽,但应有和飞禽一样的“生儿育女”习性。
每逢老母鸡“抱窝”,家里大人都会给它准备“孵化房”,或用筐或用木板框,里面铺上柴草,挑选优质鸡蛋供母鸡孵化。
据说,每次孵化需要21天,21枚鸡蛋。
老母鸡会小心翼翼进到“孵化房”内,把21枚鸡蛋捂在身下一动不动地用自己的体温孕育“后代”。
21天当中,家人会不时地把玉米粒、水放在“孵化房”旁边,供老母鸡食用。
老母鸡可真是尽心尽力,万般辛苦,每天只有几分钟进食时间,吃饱喝好后立即投入“工作”,不时用嘴把露在外面的鸡蛋拨进身体下、翅膀内,不让未“出生”的“儿女”着凉受寒。
随着天数的临近,有些“鸡宝宝”开始啄蛋壳(成熟的雏鸡自己啄开蛋壳)。此时,老母鸡就会抬起身体留有空间,让雏鸡从蛋壳内出来。
雏鸡破壳而出后,相互依偎在“母亲”身旁“叽叽叽叽”叫个不停,个个毛茸茸的很是可爱...三天后,家人就用水浸泡过的小米喂雏鸡,增加营养、增强抵抗力。
老母鸡抱窝,每窝成活率大都在90%左右,剩下的10%就成为现在市场上出售的“毛蛋”。
“毛蛋”含有蛋白质、脂肪、糖类、微量元素、无机盐、维生素等营养成分,炸、烤、烧后是上等的美味。
雏鸡全部出壳后,老母鸡便带领“儿女们”开始活动,一旦遇有灰喜鹊等吃小鸡的飞禽掠过,就立即发出“咕咕”的呼叫声,并敞开双翅把雏鸡护在身下...将“母爱”的天性发挥的淋漓尽致。
一个月之后,“母亲”就和“儿女们”分开,各自生活了...
生命的诞生就是这么的神奇。
文/潇洒的我